□全媒體記者 梁亦慰
《路橋藥業店員的罷工斗爭》《新橋鄉的減租斗爭》《金清地下武工隊》……近段時間,受連續陰雨天氣影響,空氣中濕度不斷增加,家住路南街道肖謝路的78歲老人張文祥,將幾十年來整理或收集的一系列黨史資料一一拿出來翻看、整理。
這些有關“紅色”黨史的文字,是張文祥平日里最珍愛的“寶貝”之一。“幼時我是苦日子過來的,現在雖不富裕,但生活也安定滿足,了解黨史并將身邊的黨史故事傳下去,才能讓下一代知道幸福生活的由來。”只要話題涉及黨的光輝歷史,張文祥就有滿肚子要說的話,幾十年來,他對黨的熱愛不曾減退,將逐字逐句整理的黨史故事中的每一個字都深深印入了腦海。
“新橋鄉位于黃巖東南部,設鄉制于清末宣統二年,這里地處溫黃平原,水網密布,氣候溫和,是個魚米之鄉。1928年夏秋之間,中共黃巖縣委在這里發動了黃巖有史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的減租斗爭……”在《新橋鄉的減租斗爭》的開頭,張文祥以簡練的文字介紹了故事的梗概。
為了將共產黨員帶領長期被壓迫的農民開展斗爭,并翻身做主的生動歷史寫好,張文祥一遍又一遍與親歷者溝通,做了大量調查。掌握了足夠的資料后,不會使用電腦的老人打好底稿,和孫子張志豪一起,兩人守在鍵盤前反復推敲打磨,直到整理出滿意的文檔。
“‘反動的地主劣紳各個眉開眼笑,好像過了冬的蟾蜍又蹦又跳地竄出洞來。’張老短短一句話,把他們的丑惡面目描述得淋漓盡致。”“看到縣委委員林泗齋在請愿游行中登上戲臺,對著上千名到會農友演講,我感覺熱血沸騰。”前段時間,張文祥整理的黨史故事登上本地媒體后,受到了讀者們的喜愛,為我區黨史學習教育潮添上了一簇小“火苗”。
雖然張文祥不是黨員,但幾十年的“紅色”黨史情懷,已然成了他在生活中樂于助人的不竭動力。周邊的街坊鄰居熟知,“老張”性格和善,遇到不平之事總愛伸出援手,哪怕對方是完全不認識的路人。前些年,目睹菜販老林因為低價銷售受到同行欺負,張文祥看不過去,在將近兩年的時間里為對方“站崗”,把撒脾氣的人都擋了回去。前段時間,路南街道肖王村文化禮堂需要有關肖王村村名由來、歷史等方面的資料,村里提出請求后,張文祥樂呵呵地應下,花了不少時間搜集、整理出了詳細資料,給禮堂增添了更多文化底蘊。
親朋好友們都知曉,頭發花白的張文祥擁有多重身份,不僅是遠近聞名的“熱心腸”、活躍在各條線上的志愿者、臺州恩澤醫療中心(集團)恩澤醫院監督員,也是區圖書館地方文獻研究中心學科館員和不折不扣的“路橋百曉”。除了大量的黨史資料,他還整理和刊發了《晚清路橋十八黨首領徐大度》《應萬德的反教會侵略斗爭》《朱家村的來歷》等多篇路橋逸史,發表《肖王村歷史簡介》《亭嶼村的來歷》等十幾篇作品,讀者“粉絲”眾多。
“和黨史有關的事,我永遠都有興趣做,能讓更多人一起回憶黨的光輝歷史,我的精力就花得值。”最近,張文祥剛接到一項委托,整理搜集有關路橋街道十里長街的黨史故事,為了幫助轄區居民重溫身邊的紅色記憶,他又忙活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