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傳媒記者 朱玲巧
當傳統產業空間逼近承載極限,昔日“低效洼地”如何蛻變為“產業高地”?
2021年,路橋區七屆一次黨代會拋出“實干論英雄、創新論英雄、畝均論英雄”三把改革密鑰。
存量土地不再是負擔,而是孕育新質生產力的沃土——
三年的探索,路橋用連片開發打破“零敲碎打”,構建起土地集約利用的立體框架;用存量嫁接激活“休眠資產”,讓老樹開出新花;“一企一策”的精準施治,讓老舊廠房實現“騰籠換鳥”的產業蛻變。
連片煥新 從“蝸居”到“展翼”
螺洋街道上寺前工業區塊,曾蝸居著40多家鞋帽機電、塑料等小企業小作坊,年產值不過5000萬元。
路橋區經濟開發區和螺洋街道以工業有機更新為抓手,在“推陳”與“煥新”之間實現舊工業區的騰籠換鳥。
2022年以來,螺洋街道采取“全面收儲再開發”模式,堅持“政府主導、規劃引領、產業引導、社會參與、系統整治”的工作思路,兼顧政府、村集體、企業等多方利益,推動空間布局優化、產業結構調整,實現優地優用。
148畝黃金地塊上,省“千項萬億”項目杰誠聯合汽車部件智造車間是按照全省最高標準的“未來工廠”和綠色工廠打造的,耗資10億元以上,目前,80萬套智能車架項目已經進入調試階段。
“這些智能化生產線是我們的戰略引擎。”項目負責人陳錫銀說,“通過打造高自動化水平的汽車零部件生產線,實現機器換人,節約成本200%以上,我們作為多家車企重點供應商,基地建成投產后可以持續保障新能源汽車賽道增量需求。”
“隨著大奕電機、杰誠聯合、銘磊金屬、光明包裝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的入駐,園區容積率提升了95%,畝均稅收從0升至30萬元,空間重塑實現了‘梧桐成林鳳來棲’的倍增效應,達產后預計園區能達到年產30億元。”螺洋街道黨工委委員、常務副主任羅人瑋說。
存量嫁接 從老廠房到新增量
在路橋街道新安南街的中心位置,雙菱集團102畝的老廠房煥發了第二春。
“這些承載著集團20年發展記憶的老廠房,沒想到還能煥發出新價值。”雙菱集團辦公室主任陳榮偉望著滿載貨物的車輛感慨道。
2020年,雙菱集團整體搬遷后,留下1.57萬平方米的存量廠房。
路橋街道和雙菱集團共同發力,定向招引與區域產業鏈高度契合的優質企業。
邁頻智能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梁永根敏銳地發現:“這里距五金城采購零部件僅需10分鐘車程,同期入駐的杰豹機械、大億電氣等企業跟我們都在同一條生產鏈上,我們的電機產品實現了園區內‘門對門’供應,大大降低物流成本。”
梁永根告訴記者,今年下半年,全自動產線投產后,企業用工縮減三分之二,產能實現幾何級增長。“2023年,我們剛入駐時產值只有300萬元,今年預計能突破2000萬元,實現百萬臺年產能,實現小升規。”
通過存量嫁接改造,該街道30畝低效用地完成價值重生,并打造了一批以雙菱集團、順源科技、永快科技舊廠房改造為代表的“高質量嫁接示范園”。
零地技改 從“鐵皮房”到“垂直廠”
在路橋桐嶼塑膠園區,一塊閑置的工業地塊,正演繹著“零增地”技改的生動實踐。
該地塊原是D類企業廠房,已經閑置兩年。于是,桐嶼街道以二級市場轉讓形式對外招引企業。
“地塊大小、位置都挺合適,但一層的鐵皮廠房太浪費了。”來考察時,浙江卡唯意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金義超提出了自己的顧慮。這家來自區外的規上企業主要生產醫療耗材、家居用品等塑料制品,企業急需擴產。
此時,桐嶼街道招商專員帶著《路橋區制造業優質項目存量嫁接工作規則》叩門而來:“我們支持‘零增地’技改!”
政企服務專班旋即成立。規劃圖紙在會議桌上鋪開,建設、經信、資規等部門現場聯審,協助企業做好廠房轉讓、方案編制、零地技改申報等相關手續。
2022年5月起,964平方米的破舊廠房重建為4層廠房,容積率從0.47躍升到2.13。
如今,距離項目竣工驗收不到四個月,嶄新的注塑設備已經投用,投資已轉化為實際產能,實現一季度“開門紅”。
“訂單壓力終于緩解了!”金義超算起效益賬:“預計全部達產后可形成500萬只太空杯、1億支醫療耗材產能,2025年實現小升規,預計新增銷售收入5000萬元。”
從“鐵皮房”到“垂直廠”,當“零增地”技改遇見“存量嫁接”,桐嶼街道曾經的低效地塊,正孕育出畝均效益的春天。
路橋區經信局的數據顯示,路橋創新開展高質量出租、二級市場擇優轉讓、工業上樓等存量嫁接工作結出了碩果:三年來,全區在低效用地上嫁接企業、項目272個,盤活廠房面積近百萬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