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187”,是我區打造民營經濟創新區、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民營經濟再創新輝煌的戰略性舉措,更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全面承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和省、市相關部署的重要舉措。“1187”體系實施三年來,從不成熟到成熟、從不信任到信任、從不知名到知名,成效越來越明顯。為進一步完善深化這項創新,我區出臺《路橋區深化“1187”體系 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并召開專題會議,繼續推動改革,全面迭代升級,深度營造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最優營商環境。為配合這一進程,即日起,區傳媒中心推出“1187 高質發展”專欄,深度報道我區出臺的相關利企助企措施,深度報道全區上下推進這項工作的做法和亮點,深度報道各行各業涌現出來的事跡和故事,努力在全區形成濃厚的“1187”輿論氛圍,助力體系更穩健,賦能路橋更高質。
□全媒體記者 王君君 盧伊揚
什么是優質的營商環境?
對于企業來說,是“雪中送炭”的精準紓困。
對于政府來說,是“未雨綢繆”的主動作為。
“助企百曉”用創新實踐,詮釋著這種雙向奔赴的政企關系:企業尚未開口,服務已送上門;難題初現端倪,方案已在路上。
“共享員工”破解“用工荒”
“全靠街道幫忙解決用工問題,我們1-2月份的產值為9918萬元,3月份目標產值6700萬元,目前已到4700萬元左右。”臺州中圓車燈技術模塊負責人周游說,去年年底,企業新上了一條吉利星艦7后貫穿尾燈半自動生產線。這條生產線一建成,就加足馬力,全力生產。
可彼時恰逢春節,員工們紛紛要回家團聚,“員工荒”成為了“攔路虎”。
整個春節假期,中圓的生產有多忙?他們僅放了3天的假。“為了留住員工,我們提高了待遇,但依舊人手緊缺。”周游回憶道。
而此時,正值街道班子成員開展節前走訪,帶“助企百曉”進企了解安全生產、用人用工情況等。得知中圓的情況,整個街道便忙開了。
“我們當時的目標就是保證大年初九前,讓企業盡量不缺人、少缺人。”峰江街道常務副主任鄭國慶說,得益于疫情期間的“資源共享”經驗,街道立馬想到了“共享員工”模式。
“這條生產線是半自動化的,對員工的技術含量要求不高,只需要普工,街道‘共富工坊’里的不少人就能勝任。”街道發展服務綜合協調崗主管石飛亭說,他們還想到了正在改造提升的橋洋區塊,“那時,不少企業正在搬遷,他們的員工也在待崗中,正好可以替補。”
與此同時,街道一邊和區人社局聯系,聯動云貴川勞務對口單位;一邊在節前走訪中,排摸其它即將放假的企業,看其員工是否有意向;一邊讓村居的網格聯絡員發布招工消息。
“我們一直聯系了一個多星期,真的不好找人,家家戶戶都要打掃衛生,要辦年貨。”石飛亭說,但在大家的努力下,這場用工保衛戰告捷。整個春節假期,生產線上有一百五六十人在線。一直到現在,這條生產線都處于24小時不停工的狀態。
2024年,該企業年產值4.13億元。今年一季度預計1.66億元,去年同期為8500多萬元,同比增幅超95.5%。
峰江街道黨工委書記馬偉斌道出了服務的真諦:“想要營造一個好的營商環境,我們必須站在流水線旁思考政策,蹲在車間角落傾聽訴求,才能找到最優解。”
“打工娃”不再“讀書難”
在外務工,身為父母,最思念的便是孩子。等到了入學年紀,“望子成龍”和陪她長大,又成為最迫切的事。
對于在路務工多年,來自甘肅的孔巧霞夫妻來說,如今便是最好的時光,小女兒也來路橋讀書了,和兒子一起,開啟了一家四口的生活。
“以前每天只能打視頻,看著孩子哭,現在我能陪著他們一起長大,有什么不滿足的!”孔巧霞說,她的兩個孩子都在保全小學就讀,一個三年級,一個一年級。
而在三年前,這件事是孔巧霞想都不敢想的。“像我們這些普通員工的孩子,在這里讀書是很難很難的。”當時和丈夫合計之下,夫妻倆準備離職回老家陪孩子。
“她老公是我們這里十多年的老員工,她也工作了6年,都是非常熟練的技術工。對企業來說,老員工的離職就是重大的損失。”浙江精力軸承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葉海波說,“把普通員工培養成一名熟練的技工,至少需要一年時間。何況是優秀的技工,流失就是巨大的損失。”
于是,企業便找到了“助企百曉”,向他們尋求幫忙。在采訪時,孔巧霞的每一次感激都是真情流露。
這幾年,峰江街道一直就務工子女入學問題,在不斷探索經驗。整個街道的規上企業已從30多家,增加到了96家。而技術工對于這些企業來說,顯得尤為重要。“只有讓他們的孩子在這里安心學習,才能真正地穩定‘軍心’。”石飛亭說。
如今,如何解決那些在當地企業重要技術崗位老員工子女的就學問題,已被街道提到了重要的位置。每逢開學前,“助企百曉”就進企排摸入學新生,根據排摸到的消息對接區教育局,想方設法解決他們的入學問題。
從小處著手,站在“企業視角”,盡己所能,便是峰江街道“助企百曉”書寫的“近者悅,遠者來”的決勝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