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項 薇
為破解現代社區治理中“比鄰而居卻形同陌路”的難題,路北街道積極探索以“熟人”“熟事”“熟識”為主要內容的“三熟”機制,走出一條富有本地特色的城市治理與民心凝聚的新路徑——“串串門”模式,打造“熟人社區”破解治理難題。
路東社區成立于2019年12月5日,下轄11個小區,其中村民小區1個、回遷小區1個、老舊小區2個、住宅小區7個,是典型的“村改居”社區,存在房屋屬性雜、居民來源廣、人群層次結構復雜、居民參與度低等問題,嚴重制約了社區的和諧發展。
為破解這一困局,“串串門”模式成為社區治理的破局之舉。
日前,郵電小區內洋溢著溫暖的人間煙火氣,社區與居民共同策劃的鄰里美食活動正如火如荼開展著。活動前一晚,熱心居民便準備好了發酵的面粉;活動當日一大早,社區工作者與居民們分工協作,剁肉調餡、揉面搟皮、拉家常,在蒸籠升騰的熱氣中,是社區居民一家親的生動場景。
當一籠籠熱氣騰騰的包子出爐,熱心居民邀請鄰居們來品嘗,鄰居們帶上自家的飲料水果前來,尋常食材在分享中化作情感紐帶。也讓社工與居民間、居民與鄰居間的生“面”孔在協作中揉成了包裹著社區治理溫度的“熟”包子,編織著社區情感網絡最鮮活的經緯,成為社區情感治理的生動范本。
“通過舉辦這些活動,原本彼此陌生的居民逐漸熟絡起來。大家熟絡之后,社區事務處理起來也更加順暢高效了。”路東社區黨總支副書記王瀅嫻說,在“熟人社區”的環境下,居民逐漸摒棄“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觀念,主動投身社區建設,齊心協力為打造美好家園添磚加瓦。
路東社區探索的“串串門”行動,依托于“黨建引領+情感治理”新模式,不僅停留在字面意義上的鄰里走訪,更深層次地蘊含著黨建引領、情感連接、多元參與和服務供給的多重內涵。
社區工作者每周固定時間下小區,與居民拉家常、問需求,將社區服務觸角延伸至居民生活末梢。這種高頻次的互動,打破了傳統社區服務“等訴求上門”的被動模式,轉而主動構建情感紐帶,讓社區服務更具溫度。
在“串串門”行動中,路東社區還充分挖掘老黨員、退休老干部、退役老兵資源優勢,構建“茗堂”“路東老兵退役軍人志愿服務隊”等自治組織。
他們憑借豐富的人生閱歷和群眾基礎,在矛盾調解、政策宣傳、公益服務中發揮重要作用。他們既成為社區與居民之間的“潤滑劑”,又化身社區治理的“參謀員”,有效彌補了社區人力資源不足,提升了治理效率。
“從彼此熟識,到深入社區‘熟事’,從而建立健全‘熟人’體系,無疑為基層治理注入了強勁的力量。”王瀅嫻介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