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韓林昕
為環衛工人理發、為寒門學子接續“求學之路”,為孤寡老人點亮生命余暉……這樣一支“草根隊伍”名聲不顯,卻有著濟世情懷——2016年成立至今共開展百余次活動,籌集的80萬余元資金全部用于慈善捐助,成員不求名利,僅憑著“幫助疾苦的人擺脫危難”的一腔熱血“行俠仗義”,以“新橋陽光志愿服務隊隊員”這一共同的名字扶危濟困。
“扶傾濟弱”初心不改
成立一支志愿服務隊的想法源于隊長林小明與朋友聚餐時的一次聊天。“盡自己所能幫助有需要的人”,這一想法一經提出,立即獲得了大家的響應。
“以個人的名義參與志愿服務,很多人感到難為情,通過團隊的名義參與,更多的人愿意參與進來,我們單純希望通過實際行動讓更多的人獻出自己的愛心。”林小明說。
如今,180余名志愿者中既有年輕力量,也有花甲老人。大家不論年齡大小,都因一份“想要幫助別人的心”匯聚于此。一旦確認有需要幫助對象的情況,便會踐行“求助信息不過夜,物資三日內必送達”的承諾。
上哪獲取需要幫助的對象的信息?志愿隊的每一位成員都是“情報員”。
“成員遇到需要幫助的對象,就會給我打電話。”林小明稱,每回送溫暖前,志愿者們便二話不說自發先行組織前往走訪,“我們會到扶助對象家里了解具體情況,再詢問鄰居、村社干部,自己到現場才能得知消息是否可靠,我們要確保資源真正送到需要幫助的人手里。”
此外,現場走訪時,志愿者們也會與扶助對象及其家庭成員提前溝通,確定其是否接受扶助。“志愿服務是互相尊重的過程,雖然我們是出于好心,但不考慮扶助對象的意愿,好事可能也會變成壞事。”林小明解釋道。
參與多次志愿活動后,不少志愿者會帶著自己的孩子加入到公益行動中來。從家長們“耳濡目染,是教會孩子學會感恩最好的課堂”“設身處地幫助別人,才能有所收獲”的初衷,到孩子們參與活動后“每一次都感覺特別充實,有一種滿滿的收獲感”“幫助別人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等收獲,志愿服務精神已然在不少志愿者身上完成傳遞。
“俠義之道”力刻于行
作為志愿隊隊長,林小明自然也遇到過不被成員們理解的情況。“成員們唯一怕的,就是資源到不了真正需要幫助的人手里。”他說。
2023年的一次活動中,扶助對象家中剛建了新房,卻突遇變故。不少會員看到嶄新的房子紛紛質問:“屋子住這么好哪是什么需要幫助的人?”
但經多方詢問后,林小明了解到,這一戶人家的確揭不開鍋,且家中還有人生病。于是,他便與志愿隊的理事們一同與成員們溝通,反復說明情況后,終于贏得理解。“志愿者不能把志愿服務當成撈金的工作,募集來的資金只能用在慈善捐助上。”林小明說。
2022年,逐漸減少的志愿隊活動引得不少隊員詢問起其中原因。
“以往我們的資助對象中孤寡老人較多,現在大家生活條件變好了,這類群體都到了養老院,對他們來說,‘老有所依’是一件好事。”林小明解釋稱,客觀情況如此,不能為了保證活動頻率而去“制造需求”,“志愿隊所有的資金均為募捐所得,要把錢用到刀刃上才不算浪費。”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志愿隊成員并非從天而降的英雄,而是你我身邊有血有肉的真實存在,他們或許與扶助對象素未謀面,但都在盡心盡力做一件事——“回饋社會,傳遞愛心”。當善意在鄰里守望中自然流淌,社會自會在點滴微光中變得溫暖明亮。“當志愿者很好,能溫暖別人,傳遞善意。只要我們還能堅持,就干到干不動為止。”林小明說。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