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全媒體記者 梁亦慰)“一個下午,我們做了500個蓬松柔軟的非遺饅頭,味道沒得說,意義也不一樣。”伴隨著蒸籠里升騰起的熱氣,日前,古街社區“面點師”們擼起袖子,在“春分和煦揉面暖,蒸蒸日上饅頭香——‘食’光非遺面點手作體驗”活動中大展身手。
近年來,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如何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生,成為社區文化建設的重要課題。為此,在促進社區融合,聚焦“一老一小”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時,古街社區通過邀請居民代表體驗剪窗花、拓福、做花燈等非遺技藝,將承載千年文化底蘊的傳統技藝融入日常生活。
作為此次活動的指導老師,上海生煎館的廚師義務授課,介紹了菠菜、南瓜、紅蘿卜等五種味道果蔬饅頭的原料準備、和面技巧、造型設計及蒸制方法,學員們聽得認真,學得入神。在揉面和造型環節,黨員志愿者、社區工作人員與居民們相互配合,還在饅頭造型上進行了創新。
“我們通過在饅頭上捏出代表清廉的蓮花、‘平安’‘守法’等字樣,制作了特別的主題饅頭,向居民隨機贈送,收獲了許多好評。”該街道紀工委、平安法治辦的工作人員表示,在面團的千變萬化中,傳統技藝不僅煥發了新活力,也變得更加“接地氣”“聚人心”。